麻辣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带着百货大楼回三国 > 第二百四十五章 王司徒的大计划

第二百四十五章 王司徒的大计划

、贾诩、郭嘉、荀彧的阵营中能成为谋主,可见其能力。

    荀攸仔细看了看这里的百官,仿佛随意对身边人道:“那是林大人吗?”

    “不是,那是阚大人。”

    “哦。”荀攸假装不以为意,转过身去,从怀里摸出来一份名单,放到眼睛很近的地方,才能看清楚字。

    他眼睛有毛病,这是他心中永远的痛,除了自家的几个人外,其他没有人知道。

    仔细看了看名单后,荀攸放回了怀里。

    眼神越来越不好使了。

    荀攸很担心自己有一天会瞎了。

    通过这份他自己做的名单,也就知道今天来百官里面,有二十来个人都不在,而这一批人,都是袁家的门生故吏。

    顿时便知道是王允故意所为,没有叫这批人来。

    这时候马日磾说道:“王司徒,那曹操就不想当权臣了吗?”

    王允神态从容,连续说出了自己的全部布局,道:

    “马大人说的对,诸侯现在都不值得信任。但现在洛阳的情况大家也看到了,无法提供足够的粮草,若是粮草耗尽的话,军队一定会混乱的。”

    “我们必须去一个地方,那些不来的诸侯,我们肯定不能去他们那里的。”

    “我们若是先假装答应曹操,进入颍川郡后,自己选一个地方,运用好杨奉的三万兵马,自立重建社稷。”

    “然后封曹操一个侯,让他成为直隶的诸侯,成为朝廷对外的屏障,切断他进入朝廷成为权臣的路。”

    “而杨奉不是诸侯,他根本不可能成为权臣,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将杨奉培养成为朝廷对曹操的屏障。”

    “颍川郡是一个好地方,那里有许多支持朝廷的士族。”

    “朝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

    百官听到后,不禁连连点头,深感王允不愧是百官之领袖,皇帝之导师,朝廷的规划者,社稷所依靠之重器。

    如今朝廷势力太小,王允的这个办法,是最好的办法。

    这个布局是最有利的。

    荀攸也对王允刮目相看,这个办法真的挺不错的,典型的过河拆桥。

    若是曹操敢有异动,朝廷毕竟没有被他彻底控制。

    朝廷有五千兵马,加上杨奉的三万大军,绝对能够抵抗很长时间。

    而曹操四周的诸侯,肯定所有人都想要趁机消灭曹操,瓜分了他的势力。

    所以曹操肯定不敢轻举妄动。就被王允算计了。

    而去袁家那里就不一样了,需要过黄河。

    袁家有充分的时间消灭杨奉,直接接管朝廷,控制皇帝。

    因此,以目前的形势来看,虽然朝廷趋于劣势,曹操和袁绍摆明就是来成为权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但朝廷也不是没有反击的力量。

    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王允对这个布局已经推演了不知千百遍,引其为一生中最得意的策略,此刻稍有傲然道:“诸位大人以为如何?”

    马日磾杨彪最先举手支持,其他人跟着都赞成王允的意见。

    对于百官来说,若是有人来勤王保驾,还是曹操比较好一些。

    当年王允一通劝说,曹操就慷慨激昂,接受托付,孤身一人,去行刺董卓。

    而袁谭呢,是欺骗了朝廷所有人。

    现在想想,袁谭当时根本不是为了匡扶汉室诛杀董卓,反而就是来夺名声,夺黄金财宝的。

    朝廷百官感到曹操比袁谭值得‘信任’。(其实是容易斗争)

    稍后。

    王允对于今天的会议格外满意,耳目也轻灵起来,就听到不断有肚子咕噜声传来。

    便是朝廷百官,也吃不饱肚子。

    王允感到这个计划要加快推进速度,若是不然,百官饿死在洛阳,那岂不成千年来最大的笑柄?

    “司徒大人,我军密探传来消息。”

    这时候,国舅董承来了。

    众人纷纷起身迎接。

    董承作为皇帝的舅舅,现在统领着五千朝廷兵马。

    “国舅,是何消息?”

    董承神情一暗,“诸位,曹操在官渡埋伏了袁家的先锋大公子袁谭!”

    什么!

    这消息显然让百官十分吃惊。

    如今只有两个诸侯来迎接,反而先打起来了,这肯定是不太好,所以董承神情才黯淡吧。

    不过王允却是另一所想,“国舅为何不喜,这可是个好消息,结局如何?袁谭死了没?”

    好消息?

    百官一愣,紧跟着恍然大悟。

    要知道他们现在已经一致通过去曹操的地方自立社稷。

    那么,袁谭要是死了,朝廷的大计划就可以更加顺利的实施。

    并且,袁谭当年把所有人都耍了,百官至今怀恨在心。

    还有,曹操若是杀了袁谭,袁绍岂能善罢甘休?

    两败俱伤。

    朝廷就能够更加从容的前往颍川重建社稷了。

    果然,这是一个好消息。

    马日磾忍不住道:“那曹操到底是个人物,在他的埋伏下,袁谭那里有不死的道理,国舅,你快说一说吧。”

    百官兴致高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