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带着百货大楼回三国 > 第三百四十九章 大贼儿子小贼父亲

第三百四十九章 大贼儿子小贼父亲

用穿鞋,因为他就没有脱鞋。

    有特赐的,剑履上朝,赞拜不名。

    荀攸是最后一个穿鞋的,也是目前袁谭唯一一个在朝的手下。

    虽然百官避着他,但多少也听到了一些议论。

    心里一笑。

    提刘虞儿子的病,就是他出的主意。

    幸得大公子采纳。

    现在看来,效果还很不错。

    袁谭肯纳建言。

    这让荀攸这些人,往往也很有成就感。

    ……

    也就是不到半个小时时间。

    丞相府,议事厅。

    以袁尚为首的众人,站班很整齐,并一起扭着头,向外看。

    袁绍来了,在前面走。

    袁谭就在后面。

    “见过丞相(父亲)”

    袁绍点了点头,走上去,坐下。

    “见过大公子(大哥)”

    袁谭还礼,“诸位不必多礼。”于是走过去落座。

    众人这才分批就座。

    这次袁绍召集众人,是为了分配这五万兵力。

    袁谭的神策军分到了五千名额,总体提升到两万人的编制。

    袁尚和袁熙各分了五千,总体编制也来到了一万五千人。

    加起来有三万人的规模。

    袁绍本军拿到了三万五千名额。共计十万大军,其中五万人镇守各处边境要害。

    邺城有五万。

    也就是说,邺城有十万大军保护,是袁家的主力部队。

    这十万大军,有颜良文丑张郃高览等几十位袁绍信任的将佐统领。

    将领长期带领同一部众,募兵也是各自去招募,是三国时代的一个特色。

    也是士族制度潜规则下的产物。

    这也导致了三国时期叛乱是最多的。

    如今袁家兵力扩张。

    将军权重。

    未来平定更多的地方,文臣治理的范围越大。

    当然喜闻乐见。

    就在众人兴致极高的时候。

    袁熙站了起来,道:“父亲大人,孩儿不善用兵,部众有五千人就已经足够了。”

    这是在表明一个态度。

    二公子不会去争夺继承人的位置。

    他兵少,袁谭和袁尚也就不会过于拉拢他。

    这又是一种明哲保身。

    是一个聪明的做法。

    袁绍犹豫了一番后,还是答应了二儿子的请求,这返回来的一万五千兵,并没有再分配给袁谭和袁尚。

    袁谭并没有什么意见,未来的路还很长。

    会议结束后。

    袁尚向外走,他失去了出征幽州的机会。

    现如今,天下传颂着袁谭和平收复幽州的事迹。

    也许,天下人早已经遗忘了袁家还有另外两位公子。

    这次虽然也得到了五千人的扩编名额,但明显各项还是差距他大哥很大。

    真希望他的父亲大人能够再扶持一把。

    袁尚也自然是看出来袁绍一直在培养他。

    他也很努力。

    不过往往天不遂人愿。

    他当然也知道,这多是他和他大哥能力上的差距。

    也是不甘心的。

    “三公子请留步,主公唤您。”

    袁尚转身,是许攸,心里一喜。

    少顷。

    袁尚出现在了书房,“父亲大人?”

    “尚儿,为父这里有一件事情交给你去吧。”

    “请父亲大人示下。”

    袁绍起身,走到饰架上,从格子里拿出一件精美的彩陶,“尚儿,记得这是你送给为父的吧。”

    袁尚不敢怠慢,“孝敬父亲是儿子的本分。”

    “花了不少钱吧?”

    “这……当时的确是花费了五千贯,这是闫山大师的作品。本说为父亲选一个名品,只不过囊中羞涩……。”

    袁尚回忆起来,那些名匠的名品,真是价值连城。

    刘虞这么多年,能够在偏远的地方抵抗公孙瓒,震慑异族,维持军队。

    全靠蓟窑,一定挣了许多钱。

    若是没有蓟窑,刘虞早就被公孙瓒给灭了。

    袁绍放下彩陶,“你去一次蓟县,整理一下蓟窑的事情。”

    袁尚闻言立刻喜悦,他早已经通过刚才的对话,明白了袁绍为何单独找他。

    蓟窑就是财源。

    既然这事情交给他去办,就能从里面分一杯羹。

    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

    男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钱。

    有了钱,就可以圈养门客,强化军队,提升属于自己的力量。

    有了钱,就能打压他大哥。

    有了钱,通往继承人的路就会更加顺畅,从容自信。

    显然,这是袁绍特别为他准备的资源。

    此一刻,袁尚的心已经飞到了蓟窑,满眼全是如花似玉的彩陶。

    那么多的名匠,就是等待给他下蛋的金鸡。

    袁绍当然看出袁尚的喜悦,也很欣慰小儿子能够从中领悟出这个好处。

    提醒道:“你过去后,见到闫山那些名匠,不要因为他们是匠人而小视,反而要优待他们。”

    “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