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骁雄韩遂 > 第一百七十九章、蜀郡族人迁金城,于阗王子继王位

第一百七十九章、蜀郡族人迁金城,于阗王子继王位

年已制成一万零四百个,分配如下:

    西镇成人二千九百个,西镇孤儿一千五百个,浩亹一百个,夏阳八百个,雍县八百个。合计六千一百个,库余四千三百个。

    十年装备双马辎车四年已制成六千乘,一次可运送十万多石粮。如供战马吃粮,约可供二万骑部曲出征一个月的补给。

    其它必要装备也基本配齐够用了。

    五月的一天,家丁快马来报,一直在洛阳太学读书的于阗国王子尉迟山习突然到金城允吾城找韩遂,已在赵家客栈住下。

    韩遂叫上韩宛、尉迟延嘉、跟班韩佟等飞马赶到允吾。

    在赵家客栈,韩遂见到尉迟山习,身后有两员汉军护卫将领。韩遂认出是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护送尉迟定兴回国继位于阗国纡弥王的羽林军头目淳于琼和张陟。

    记得那年豫州颍川人淳于琼是羽林军什长,凉州安定乌氏人张陟为伍长。

    尉迟山习向韩遂介绍别部司马淳于琼,曲长张陟,淳于琼、张陟二人拱手施礼微笑不说话。

    看来尉迟山习不知二人认识韩遂。韩遂惊讶二人官升好几级了。

    朝廷因二人有护送经验,这次又派来护送尉迟山习到楼兰城,把尉迟山习交给西域长史杨曾,再由杨曾派人护送到于阗国都城西城。

    韩遂这才知杨曾和任涉对调了职位,以前杨曾是西域戊己校尉。

    淳于琼、张陟二人守护在客栈过道,尉迟山习领韩遂进自己所住的房间。

    见无外人,尉迟山习这才忍不住大哭起来,韩遂安抚好一会,尉迟山习才止住哭声。

    尉迟山习抹干眼泪带着哭腔道:“本年大疫也传到吾家乡于阗西城。家父于阗国王中疫驾崩,大汉西域长史杨曾派人到洛阳上报朝廷,传吾回国继于阗国王位。可吾也才办完丧事,吾妻本年春在洛阳中疫身亡了。

    吾已留下吾子尉迟讫多在洛阳做大汉侍子,彼春节刚成婚,吾子妻为于阗国人,公子如去洛阳多予照应。

    与公子一别又过了许多年,故路过金城想拜访公子。

    吾离家多年,不知于阗的群臣能否支持吾继王位,虽然汉军一路派人护送吾,但仍想请公子派部曲助吾声威,它日公子如有需要,吾于阗国定会相助,以回报公子。”

    韩遂道:“与王子结友多年,护送继位理应从命。吾本想亲随王子回国,然前些日子已答应金城太守十月份重新出仕出任郡上计掾。

    吾派韩家万骑长韩宛带一百精锐部曲走敦煌到楼兰城面见西域长史,然后经鄯善国到达于阗国西城。

    吾另派韩家西羌千骑长韩贲带一百骑从发羌地提前到达于阗国,为王子探路。”

    见韩遂答应派部曲护送,而且是两路兵马,尉迟山习紧张的心稍得安慰。

    尉迟山习道:“谢过公子。听于阗国来洛阳的商人传言,几次大疫于阗国人口大减,只剩八万多人口。

    近些年粮价跌过种田本钱,导致原有的大片良田都无人耕种荒废了,越来越多的庶民下河采玉石籽料。

    吾继位后想说服大汉朝廷允许于阗国种桑养蚕织丝绸、布帛。织布虽没有采玉石赚钱,但比种粮收益高很多。

    再者,在河床里找玉石要碰运气,不如织布赚钱稳定。

    据传东边的纡弥国已偷偷种了桑树田和养蚕织布。”

    韩遂道:“种桑养蚕织布需要熟手工匠,只靠于阗国人很难织出上品丝绸和布帛。

    如果大汉朝廷或西域长史府准许种桑养蚕,吾韩家会考虑在于阗买田,与殿下分利。”

    韩遂嘱咐韩宛、尉迟延嘉到于阗国助王子登基后兼考察于阗国是否适合种桑养蚕,于阗国的纡弥侯王国是否已种桑树。

    并派种植手韩米随行。韩米和新来的姚虎因探讨桑蚕而混熟,听韩米说要去趟西域,姚虎未去过,刚好定居西镇后无太多的事,就带着跟班小厮姚鹭跟着韩米来到允吾见韩遂,要同去西域。

    考虑到姚虎家族善长织丝绸,而尉迟山习的提议中有意在于阗织丝绸,韩遂就同意了姚虎的要求。

    在韩师千骑二部里抽调五十名铁骑部曲和五十名弩骑部曲,铁骑百骑长韩煜和弩骑百骑长韩登带领部曲。

    韩宛做护卫队队长,尉迟延嘉为副队长。配五百多匹马,西域金币一千斤,一百万钱,带足给养,到允吾官府办领去西域贸易的通关符。

    又写了一封信悄悄塞给尉迟延嘉带给纡弥国国王尉迟定兴,不能让尉迟山习知道,纡弥国虽然是于阗国的属国,但两家不合。数年前,尉迟山习之父杀死尉迟定兴父。

    又写信交给快骑送西羌韩贲大营。

    数日后,韩遂到允吾城北湟水南岸给尉迟山习、淳于琼、韩宛、尉迟延嘉、姚虎等送行。

    望着乘船渡湟水北上的人马,韩遂暗想,难道是尉迟定兴那年回国继王位时偷带出关了桑、蚕种?

    尉迟定兴子尉迟安达尚留在洛阳做侍子。尉迟安达子尉迟丹光算来本年有十七岁了、女儿尉迟灵娇十五岁了。

    韩遂回书房写信给韩家洛阳总管曹奎,得空去看望和照顾尉迟安达和尉迟讫多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