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诸夏 > 第二零八章 中医战略

第二零八章 中医战略

  点点头。陈晓奇又问恭郎:“你刚回来没多久,我就把你派出去了。有没有什么想法?”

    恭郎俊俏的脸上露出淡淡的笑容,回答道:“报告老板!没什么想法!只要能让我随便的飞,在那里都一样!”

    陈晓奇笑道:“那行!反正在那片地方对你们有威胁的势力不多,你们自己多加小心就是了。”末了,他用力的拍拍恭郎的肩膀,道,“无论如何,好好活着回来,否则我没法跟六哥交代,他很在意你。”

    1928年10月,一艘万吨集装箱货轮和往常一样从青岛港出发,驶往东南亚各地,他首先要在新加坡卸货,然后到位于婆罗洲的坤甸港略加修整,再到雅加达装载了货物返回青岛,完成一次航行运输。

    只不过这一次的运输物品中,多了八百个不可见光地人,二十架被拆成大零件地战斗机,一批弹药武器装备,还有大宗的机械设备,他们地用途,无人知晓。

    同月,山东中医协会向全国出版了一整套的中医相关书籍,包括非常通俗易懂的《中国医学发展史》,《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典籍速读》,《中医自学入门》,《中医家庭保健手册》,《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以及中医儿科、妇科、骨科、推拿、针灸、急救、养生等等一系列丛书,将中医的各个方面用最为平实的话语分门别类的展现出来,总数达二十余种,全部都用横排标点断句的印刷方式,分成单行本、集合、精装收藏版等等多种样式,面向全国发行。价格非常低廉!

    经过积分有影响的报纸和电台每天定期播发的专题讲座板块,以及报纸上那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直白描述,普通老百姓很容易就能弄明白自己身边触手可得地一些东西的医学功用和疗效,而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小病小灾,又可以很简单很廉价的就治疗得当,这项活动推出的口号,就是“让所有的人小病不求人,大病不糊涂”。

    手册中,除了将每一种病的一些简单成因和发病原理讲解一番,还给出了治疗一般的预期时间和药物的大约成本。令每一个人都能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治病要花多少钱,避免老百姓被无良医生给坑害诈骗钱财。

    其中一些四季养生地常识,更印刷成十几页纸的小册子,通过齐鲁商会在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免费发放,并在一些驻办点请人专门朗读讲解,并邀请当地的名医当街坐堂提供解答,免费给老百姓说明白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

    在这些小册子中,刻意的淡化了往常大夫们专门用来显示自己水平高深、造诣高杆的五行八卦知识,这些中医必备、但是病人根本都听不懂的事情。在这些专门写给老百姓看的东西里面是不太讲地,因为讲了之后老百姓不但听不懂反倒觉得麻烦,继而敬而远之,这就是中医被人诟病的很大原因之一。

    避开这些神秘莫测的大道理之后,普通人对于自己的病痛就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说起来也分外地容易,所以对于治疗疾病就没有什么神秘感,随之的恐惧感也就减少,这种情绪上的稳定坦然对于恢复治疗的效果自然也有加成作用,看起来效果好得多。

    这样的举动,自然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此时的南京国民政府里面,以汪精卫和余云岫一般人正在加班加点地谋划废除中医的行动,一些风声通过不同的渠道放了出来,隐隐约约的又要重新拾起十五年前汪大燮等人未竟的事业的意思。

    这里头,特别是余云岫这个人,他本身是章太炎的学生,章太炎的老师俞樾,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来“废除中医”的有影响力地儒学大师,起因不过是因为他的老婆得病没治好死了。他就将一腔怨气发在中国医学身上,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医”这个词却是从俞樾才开始正式确立命名的。

    俞樾这个人自然没有中国古人学者的那种“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胸怀和修为,所有的也只是明清以来的儒学修为而已,对于中医几乎是一窍不通,所以有生之年,他也只是干吼“灭绝中医”,却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而余云岫这个徒孙就不一样了,这个人留学过日本,学的又是西医。本身作为章太炎的弟子国学功底深厚。所以分析批驳古典典籍看起来很像是一回事。他学西医水平倒不怎么样(实际上西医真正有大地话语权和真正完善医学理论系统还要在五十年代后),在上海开诊所。限于当时西方医学地稚嫩简陋,有没有抗生素这种“大杀器”在手,可以说收效很低。

    余云岫是有头脑的人,这样地生活既不能带给他名声也不能带给他利益,所以他就捡起来祖师爷的拐杖,以批驳中医获取大名。经过多年的钻研分析,他精心编造了《灵素商兑》一书,对里面的一些普通人根本理解不了的内容进行逐条批驳,看起来很有一股大宗师的做派,讲的也很像是那么一回事,这样的批文在国学已经衰落无已的民国初年,根本没有多少人分得清真假好坏,而且在那个年代,除了军阀政客之外,没有人会关心医学这种边角的东西,人们的思想都放在了怎么“救国强国”身上,那种狂躁炙热的空气,就如同文革时期什么事情都要加上“革命”二字,一切事情都要从“革命出发”相类,更几乎与后来的一切事情非“科学”挂帅不可,离开“科学”两个字就不会讲话,将“科学”彻底的妖魔化、宗教化、无限制的扩大化的做法。

    这就是神奇的中华大地一年年一代代涌现出来的神奇的事情,偏偏这种事情就能搞得成功,搞得好的人就能在里面得到大利,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

    余云岫在书中痛批中医,他认为“不歼《内经》,无以绝其祸根”,中医学“是占星术和不科学的玄学”,“中医无明确之实验,无巩固之证据??不问真相是非合不合也??”总之,中医被余云岫说得一无是处,甚至被诟为“杀人的祸首”。

    他下手可谓准确,因为是个学医的都知道,《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的根本典籍,一切中医学的根本理论发端都出自这一本书,但是这本书是非常难以理解的,可以说按照中医的标准,每一个合格的中医,首先必定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其次必定是聪明睿智品学兼优,夸张一点,那就要“贯通天人之学”,明经明事理,在做人上已经是人才了,只有这样的人方能称的上是“中医”,否则一个良医如何跟“良相”相提并论?《内经》之难,用《易经》差可类比,而《易经》又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这两者,学医的人是必读的,必须读得懂才能懂得中医中的辨证治疗理论,才能真正懂得“天人合一”、“阴阳和谐”的大道理,如此才能真正会辩理辩病,才能称的上“良医”。这也正是为什么中医年纪越大水平越高的原因之一,并非只是一般人理解的“经验多”,关键的东西都在医学之外,中医治疗疾病不是从病下手,而是从人本身下手,真正的中医,他首先不会去问病变怎么样,他首先关心的是病人的日常生活、心态、情绪、环境甚至家庭琐事,因为按照中国医学理论,所谓的“病”非是外来引起,首先是因为作为主体的“人”本身出了问题,就像是一块土地变得贫瘠了,不长庄稼光长草,就像是一潭水便成了死水,便不养鱼虾水草,而专生浮游生物和臭泥。

    这些浅显的比喻只能勉强形容中医的出发点,他是建立在“天人合一”思想之上,人非是脱离世界而独立存在的,天地为大宇宙,人身为小宇宙,两者皆同。天地之间有万事万物星辰列张,而人体内也是一个复杂的小天地,各种脏器管脉筋肉细菌病毒寄生物微生物等等一切组成了这个复杂的世界,可以说,人体就是宇宙的微缩版。

    推荐朋友的一本新书《官路漫漫》,有直通车可达,刚上架,有兴趣的朋友去支持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