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东北之虎 > 第395章 阎锡山

第395章 阎锡山

北洋了,人脉广,若是有可能, 尽量谈判解决, 真要是调用军队, 中央虽然稳操胜券,但是大军调动耗资巨大, 能免则免。”

    “好, 好, 乘还有时间, 我也发挥一下余热, 尽量促面南北和平统一。” 靳云鹏满脸笑容, 他也清楚, 叶重才是促成民国眼下局面的最大功臣, 等到明年届满, 肯定是要下来的,不过叶重此时在人前给了他面子, 自然是暗示至少任期内不会与靳云鹏为难,大家和和气气, 交接权力的时候,彼此脸上也不会太难看。

    “今天山西阎锡山进京, 我要去接待一下。 靳总理, 颜总长先忙。” 叶重起声给两人简短地道别便不疾不徐的离去。

    “难得, 权倾天下而不骄狂, 比起当年得势的小徐要强了太多了。” 靳云鹏看着叶重的背影感慨道,“骏人兄,只要民国的形势如此持续下去,说不定你我还真能看到民族复兴的那一年。”

    “是啊, 现在国内的形势 ,比起民国元年的时候还要好。 ” 颜惠庆点头道。

    “百川兄, 你可总算到北京来了。 再不来, 我还真得到太原亲自去请你才行。”

    “哪里敢牢烦兴帅亲自来接。” 阎锡山看到叶重亲自来迎, 连忙上前道。

    “ 放眼民国, 能当得起我亲自出迎的,不超过5个, 你阎百川算一个。” 叶重拉着阎锡山上了汽车 , 一路来到团河行宫。

    “团河行宫我也来过, 不过以前可没收拾得这么利索, 看来兴帅不仅治军强, 而且过日子也是一等一的。” 一路上边聊了一通,不过阎锡山仍然不肯称呼叶重的字。

    “ 还行吧, 苦谁也不能苦了自己。”叶重笑道, “ 这次组建国防军, 给了山西44和45两个师的编制, 百川兄不会嫌少吧。”

    “ 已经不少了。 说到底, 我扩编晋军,也只是为了自保, 民国前几年的形势可不太好, 你打我, 我打你。 若是没一支军队, 恐怕山西要被吞得渣都不剩。” 阎锡册的太原兵工厂也就今年才开始扩建起来, 原本晋军只有10个团,今年本打算扩编为10个旅,先把架子搭起来,不过叶重的东北军却已经入关, 中央已经明文电令各省裁军, 山西已经处在中央势力的包围之下, 阎锡山自然没有顶风作案的勇气。 两个师的编制, 晋军裁剪得也不多,不过今后正式编入国防军的序列,直接的指挥权就要移交到叶重手里了。

    “嗯, 不过现在民国统一在即, 军权都会从各省督军里面收回来, 督军制也会被裁撤掉, 百川兄是治政能手, 今后就安心于山西政务。 日后,中央必有百川兄一席之地。” 叶重道。

    “交出军权可以, 太原兵工厂交出来也可以, 不过兴帅要保证 晋军被收编后,享受和其他各师同等待遇。”阎锡山对于叶重许下的画饼并不意动,“这样我对那些老部下,也有所交待了。”

    “可以, 国防军内部一视同仁, 不会搞什么区别对待。”叶重道。

    “兴帅打算什么时候对南方动手?” 兵权暂时还只是完成了口头上的移交, 只要国内不再出什么重大变成, 几乎已经成定局, 四周都被东北势力包围起来的山西并没有别的选择。 阎锡山也就不再在兵权上做多过的纠缠了。

    “明年吧, 今年刚和直军打完, 得把直系势力完全肢解, 避免给日后留下隐患, 另外河北,河南, 还有湖北三地的民众也需要一点时间 整顿 ,将三个省的资源彻底掌控在中央的手里。 对于南方, 稳步推进, 明年计划是将浙江, 江苏, 以及江西,安徽消化, 若有可能,再加上湖南。 虽然尽量争取和平解决,不过统一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年。”叶重并没有对阎锡山隐瞒自己的计划。 这种利用北方人力物力,稳步推进的方法, 就是说出去,别人也无法破解 。

    “兴帅如此想,怕是统一的时间不会太长了。” 阎锡山点了点头。

    “自古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南, 民国这么个烂摊子, 就算完成形势上的统一,不过各省督军统治地方的时间不短了, 地方上真正的派系从根本上消灭掉,至少还得好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 这里面的因素, 有天生的,也有人为的。 各省之间道路基础差,相互来往不够, 所以一个地方的人就容易抱团排挤别人。军事上如此,政治上也是这样。 另外教育跟不上, 思想不够开放。” 叶重半是感慨地道, “ 说实话, 民国能有一半省份的督军像百川兄这样重视教育与建设, 民国现在绝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叶重这绝不说的恭维话, 事实上阎锡山统治山西时, 山西教育的发展,以及经费的使用制度, 比起后世还要完善。

    阎锡山一直认为, 如果不让民众学习到真正的知识, 不了解世界发展的概况, 用愚民政策, 国家政权只会沦为服务于少数人的工具。

    叶重是在欧战钢铁投机后, 才拿大笔的钱在东北推行义务教育, 而山西没有叶重那样的厚利,推行义务教育的时间比起东北还要早。 当然,由于经费的关系,不可能施行得像东北那样彻底。 而后的几年, 阎锡山为了施行义务教育,更是耗费了大量的心血。 阎锡山治下的义务教育才是做到了真正的免费教育,即便是极个情况困难的地区, 收费标准也不会超过1元。这样的收费标准比起后世所谓的义务教育免费已经不在同一个水平上了。

    古代的晋商虽然天下闻名, 不过民国时期的山西经济并不算发达。

    而且阎锡山治下的山西 教育经费的预算制度也相当完善。

    1,各村之间, 村立小学按田亩摊派, 哪一家拥有的田地多,土地肥沃, 自然上交的税收也就多一些。 2, 田产, 房产的交易税主要也用于教育。 3,各乡村社地庙产公产,均可充作乡村教育基金;4、各村小学筹划校产及基金运营获利。

    另外在城镇按店铺和房屋的所在地区的等级课税,用于资助城镇小学。也就是说商铺规模越大,营利越高,上交税收的程度也会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缩小了贫富之间的差距。

    在阎锡山的治理下, 山西各县行政开支里面, 教育经费所占比重是最大的。 有些比重在县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达到50%以上。 有的高的甚至超过60%。 这样的比重在后世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而受教育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也是各级行政官员升迁重要指标之一。从民国1年到历史上的民国19年 (也就是1912年到1930年)。 山西平均每年在教育经费上的支出速度 保持着16.4%的高速增长。 这其中还包括一些灾荒年份出现的少量负增长, 拉低了平均增长速度。 不过即使是灾荒年份出现负增长, 也不会下降得太多。

    像经济发展好的年份,比如说欧战结束的1919年, 比起1918年, 教育上的投入一年就增长了43%以上。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 山西义务教育的分布比较平衡。 很难出现城市里面建高楼大厦, 乡村里面连合适的课桌都没有的情况。 总体上山西 农村与城镇义务教育投入比重达到8比2以上。 城镇的条件就算好一些, 也没有出现教育资源极度向城市倾斜的情况。

    想起后世农民工的子弟 在城市上学的时候 遭遇到的各种对待, 叶重也不禁有些感叹。

    ~《》~